《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:走向貧窮化的年輕人,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?被困在低薪、低保障、高物價的「新貧世代」,為什麼無法脫貧?》,琳達.提拉多,2016
《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》的副標好長:「走向貧窮化的年輕人,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?被困在低薪、低保障、高物價的「新貧世代」,為什麼無法脫貧?」,但也點出了這本書的主題,以及新貧世代普遍的疑問。
當官員認為22K是一種「保障就業」的「德政」,當無薪假被認可為企業度小月的手段,當低薪服務業的工作佔據整個就業市場…,年輕世代走入貧窮,無法翻身,就會變成一種必然。
當所有長輩說,如果怕窮,就要努力工作,一份薪水不夠,就兼差個三四份;戶頭的儲蓄不夠,就不要買手機、買衣服,把錢存下來,久了就可以買房子。「只要努力,就可以賺更多錢」,這樣的觀念,在現代社會中,還是金科玉律嗎?
「窮」不只是沒錢吃飯,而是更深層的疲憊與壓力,作者琳達.提拉多認為,「窮」,不只會對環境與生理造成影響,也會形成沉重的壓力與心理負擔。你省下錢,到最後卻只剩下憤怒,以及瀕臨崩潰的身心。
收入不夠,就多兼幾個工作?薪水不夠高,就充實自已,換個更好的工作?或是不要容忍慣老闆,薪水太低的工作就算錄取了都不要去?但提拉多要告訴你的是,如果你拼命想脫貧,有時反而會因為付出的代價,讓你落入更窮的境地。
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:尊重與讓人能活得更有尊嚴的薪水。她在書中闡述貧窮的勞動階級生活,也道出了貧窮的真實面貌,以及社會、政府和企業該如何面對貧窮的解決方式。
當新貧也成為台灣的社會問題時,我們該如何面對?《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》或許也提供了一個觀點,讓我們逼視貧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