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:一九三○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》,許佩賢,2015
1930年代,是日本政府治理台灣三十年後,在二次大戰開始之前,台灣社會的經濟文化和娛樂進入高峰,台灣知識分子從20年代開始發聲,十年之後,鄉土化的訴求也成為當時台灣社會的主流思潮之一。
《殖民地台灣近代教育的鏡像》以1930年代為中心,當時學齡兒童就學率首度超過50%、各級學校大幅擴張,升學也不再是少數菁英的特權。這些成長,除了來自殖民政府的統治意圖之外,更多的是台灣民眾積極爭取的結果。
新式教育來到近代台灣時,台灣人如何看待與應對?殖民地社會的人們,抱著什麼心態入學?他們具備什麼條件,可以接受或不接受殖民者所設定的教育目標?甚至如何反過來利用這套新的教育體制,達成個人成就?
《殖民地台灣近代教育的鏡像》從公學校教師、公學校畢業生、實業補習學校、鄉土教育、臺灣教育會、收音機體操、健民運動及義務教育八個關鍵字切入,呈現了在殖民體制下,台灣青年突破重重限制,尋找出路的努力。
許佩賢聚焦於一九三○年代的臺灣,說明那個年代在日治時代的重要性,並從社會史的角度切入當時教育制度的演進,剖析日本殖民統治者推行了哪些教育政策,而臺灣社會又是如何應對?是配合這套體制,成為殖民者想要的人?還是利用這套體制,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?
透過書中幾位人物的生涯發展,作者將呈現殖民體制下,臺灣青年突破重重限制,尋找出路的努力與掙扎,以及臺灣社會為了獲得更多教育機會以及追尋自我認同的曲折過程。
如果有可以慢慢讀書的時間,也對台灣歷史有興趣,《殖民地台灣近代教育的鏡像》是一本可以穿過時空,從教育政策與制度,看見台灣在日治時期下的常民風景。
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
【三餘選書】《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:一九三○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》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