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

【三餘選書】《港都人生:旗津島民》

《港都人生:旗津島民》,林佩穎、李怡志,2016

林佩穎和李怡志這對搭檔,繼《港都人生:鹽埕市井》後,繼續以高雄舊聚落為主題,這次推出了「旗津島民」。兩人長期駐地旗津,也在旗津進行藝術進入社區的創作工作,在《港都人生:旗津島民》中,他們紀錄15位島上的職人,手繪五十幅岸邊街景,書寫靠海謀生的人生與風景。
 
郭水發記憶裡的蚵田,莊師傅的手工漁網,柯師傅親手調配染料繪製的漁旗,遠渡重洋的印尼女子秋娥,蔡阿世的造船廠,客家阿貞的烤魷魚等等,每個人都是豐富的旗津發展歷史。兩位作者留下他們的口述,也在他們的記憶中開展旗津的故事,他們窮盡畢生的技藝,說出與這個島嶼相遇分離的記憶。

從早期的蚵田和漁撈,旗津在國際大港的建設中,原有依海而生的養殖漁業,因工業發展而逐漸消失,留下來的人繼續依海而生,跑船、造船、修船,精巧的螺絲,高度專業的手工螺旋槳,成了現在的旗津風景。
 
很多高雄人對於旗津的了解,恐怕只比觀光客多一些,這是是高雄最早移居的聚落,天后宮是當時的信仰中心,台灣第一位醫療傳教士馬雅各,所建立的旗後教會矗立在大街上。依傍著海洋的旗津,產業更是「靠海吃海」,不論是捕魚、造船或養殖,都是高雄最具海洋性格的區域。
 
烏松、大汕頭、赤竹仔、中洲、七柱、土地公、崩隙、過港隧道,這些高雄人不太熟悉的地名,其實都是旗津的聚落,《港都人生:旗津島民》以人物寫出旗津的地景和歷史,或許,也是高雄人認識地方誌的一個開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